是每所小學都不會或缺的學習領域,或許有不少學校視它為美化校園的工程部,但把視覺藝術發展成校園氛圍,為學生提供多元甚至境外藝術學習經歷的學校則少之有少。
青小以「享受藝術」作為視覺藝術科發展核心,透過校園視覺藝術氛圍的營造,啟發學生創意潛能、提升自信、平衡自我,以及放眼世界。當中加入中華元素,讓孩子在世界中探討自我的起步點。
一. 從生活角度策劃常規課程
▲ 搜集舊衣布料,探索衣物紋理和質感 (視藝展金獎 -「愛美的我」) |
常規視覺藝術課程以生活入題,連繫學生實際的個人經歷,目的是加強其對藝術學習的興趣和歸屬感之同時,重新關注身邊的人和事。青小視覺藝術課程規劃打破舊有著重技巧的教授,著重學生對生活與藝術情境之間的感悟。
以小一為例,學生以「生活環境中的質感」為探索方向,實行主題式學習。藝術植根於個人生活當中,從生活中享受藝術,感受最深。 |
▲ 拓印紋理,拼貼出家人喜愛的菜式 (視藝展嘉許狀 -「媽媽的肥雞餐」) |
二. 從藝術角度關顧學生的多樣性
視覺藝術沒有對錯之分,只有想法和表達形式的差異,這點是我們老師經常在課堂向學生強調的。傳統美術課程側重繪畫創作甚至臨摹的技巧,單一的創作形式似乎未能照顧學生的多樣性,故青小嘗試從常規課程與全方位學習活動的整體規劃中取得平衝,以引導學生發掘個人在藝術上的潛能,享受藝術之餘,更能提升自信。
1. 以多元的媒材貫穿課程規劃 青小相信每個學生都有獨特的天賦,故於課程規劃中,我們刻意融入多元的視覺藝術創作形式、媒介、技巧與物料,目的是平衡學生多樣的性格、創作特質與能力。 |
▲ 具「空間感」的山水國畫 |
2. 以全方位的學習拓寬藝術接觸 為擴闊學生在真實情景下的藝術接觸與體驗,學校提出「International here and there」的國際化教育理念,意思帶領學生走出香港放眼世界的同時,亦會把多元的文化引進校園,而一系列全方位視覺藝術學習活動成為我們每年花盡心思為學生籌謀的焦點項目。全方位視覺藝術學習活動主要大至分為四個範疇,包括:拔尖計劃(藝術天使)、多元智能課、課後興趣班、和境外遊學。 |
|
在「渣打藝趣嘉年華2023」匯演日,同學穿著創作服飾參與在維多利亞公園中央草坪進行的户外藝術匯演。由跨校學生合力創作巡遊作品,以展現本地青少年豐富創意的同時,與市民及遊客同歡。 |
![]() |
![]() |
![]() |
青小學生參加了由嶺南大學與香港藝術學院合辦的「賽馬會『傳‧創』非遺教育計劃」,並藉此計劃認識和體驗傳統紮作技藝,一嚐紮火燈的滋味!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新春傳統燈籠製 作,認識中華文 化。 |
3. 以藝術療癒心靈、平衡自我
關顧學生的全方位學習需要固然是教育工作者的使命,但對於學生的心靈健康,作為藝術教師的我們更為重視。許多生活中的壓抑其實都源自無法適當的表達,尤其是年幼的小學生,故藉著視覺藝術表達出心裡難以啟齒的話語,對孩子言而,等同一趟心靈治癒之旅。
▲ 藝術療癒與多元智能發展雙管齊下,發展學生的「內省智力」,一筆一劃都在安撫被纏繞的心靈
![]() |
◀ 以肢體動作和戲劇融入視覺藝術創作的表達藝術,協助學生打開心扉 |
|
![]() |
4. 以資訊科技發展自學能力
藝術的學習不應止於學校,故我們開設校本視覺藝術科網上自學平台,把學習伸延到學生校園以外生活中,並體現學會學習的精神。
► 網上自學平台 |
|
5. 以資訊科技發展自學能力
學習環境的營造旨在建立學生積極學習的氛圍,而充滿藝術感的校園設置對藝術氛圍的營造就起著事半功倍的作用。
或許學校可以千金打造美術館般的校園格局,但對於我們而言,具歸屬感的設置最為重要。如果學校是一個「家」,公共空間就是客廳。而作為家人的學生,就絕對有佈置「家」的權利。故學校的設置,我們嘗試從學生的角度出發之餘,更讓學生有著參與的份兒,以藝術一同打造屬於我們的家。
► 校園空間運用的改變觸發藝術的創作 |
![]() |
|
◀ 靈感來自一位小一學生及家長的校慶圖標設計理念,以蝸牛盡力爬向方舟的精神喻意學校對理想教育的追求,甚有心思 |
6. 以藝術聯繫及關懷社區
我們努力以藝術營造家的感覺,同樣地,亦希望把家的感覺推及到我們的社區。校訓「非以役人,乃役於人」,我們把藝術創作的帶來的喜悅與身邊人分享。
► 分享為長者設計布袋的理念 |
![]() |
青小一直牽引孩童共同建立更美好的藝術校園氛圍。
感恩我們能從藝術角度看見孩子的另一面,能見證視覺藝術對孩子的改變,見證孩子的成長,
是作為我們視覺藝術教育工作者最滿足之事。